close
= 創意美學報 = 2012 / 08 / 01 第170期
2012 / 08 / 01
第170期

本報訂閱份數
62377
總訂閱份數
1910012

編輯 / M87

本期要目 》
  ‥ 取消 / 訂閱電子報 ‥
  出版線上 》

本週頭條書訊 >

藝術設計/建築攝影表演藝術創意美學
  ▲ Go Top
  本週選書 》

一下筆就畫出大師級場景:增山修的14堂水彩寫生課

作者:增山修
出版社:尖端

推薦理由:
日本暢銷動畫電影「神隱少女」、「霍爾的移動城堡」「崖上的波妞」御用美術設計師──增山修,教你掌握寫生14的法則,畫筆一揮,輕鬆繪出動畫大師的電影場景!


樂高神話

作者:約翰.拜區特爾、喬伊.曼諾
出版社:商周出版

推薦理由:
樂高不只是個玩具,它是種生活方式!本書帶你飽覽樂高社群和他們的精心創作,你會看見他們對樂高的熱情,使樂高成為一種藝術。如果你覺得,樂高不過是孩子們的玩意兒,看完本書將會讓你改觀。


全世界最精采的設計:從怪獸榨汁器到瀑布浴缸,69件大開眼界的作品

作者:亞歷珊德拉.瑪丘薇亞克、丹尼爾.米契林斯基、艾娃.索拉茲
出版社:先覺

推薦理由:
精選最具代表性的名設計,橫跨1859至2009年,69件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,一次拆解發明者的靈感來源,帶你看見前衛大膽的概念背後無邊無際的想像。


屬於我的溫柔小革命:30幾歲女生的幸福開店札記

作者:田川美由
出版社:野人

推薦理由:
純天然素材手作雜貨屋、充滿懷舊氣息的古董店、旅行主題咖啡館、以花朵為繆思的飾品店、自製酵母烘焙坊…15則關於30幾歲女生開店創業的溫暖故事。

▲ Go Top
  暢銷書排行榜 》
1 2 3 4 5
這樣裝潢,不後悔 樂高神話 如何看懂書法(另附《侯吉諒臨〈蘭亭序〉六種》)【簽名版】 全能住宅建材大百科 如何畫得有意思?
▲ Go Top
  TOP新書 》

作者:亞歷珊德拉.瑪丘薇亞克、丹尼爾.米契林斯基
出版社:先覺
出版日期:2012 / 07 / 31

全世界最奇妙的房子:從哥本哈根到東京,挑戰想像力的35間住屋

博客來導讀 >

你的第一本建築美學指南!
最具代表性的35座知名住宅建築,令人愛不釋手

如果有一天,你要蓋一間自己的房子,那房子會是什麼樣?
這裡的35間房子令你大開眼界,
住在裡面,是否給人不一樣的感覺?
它們要證明,想像力是沒有極限的!
對建築的美好想像,從房子開始!

你看過沒有牆的房子嗎?能不能把房子建在一個行李箱裡面?像烏龜一樣可以動的房子?蓋在樹上的茶屋?你能想像住在月球上、住在一顆果核裡,甚至一條排水管裡嗎?

從東京、紐約到哥本哈根,從澳洲、智利到伊朗,這裡的35間住屋真的存在!它們不但是建築師想像力的延伸,更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未來實驗。

誰說人一定要住在呆板的水泥方塊裡?房子也不只是一片屋頂與四面牆的組合。透過建築師的巧思,房子除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,還可以獨一無二,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驚奇體驗!more

▲ Go Top
  編輯手札 》

記述時間,記憶人們此在的生活—毛森江的建築物語
文/M87

【前言】迷戀安藤忠雄,所以義無反顧投身建築,選擇清水模,是因為看見建築在時間中永存的姿態。他的建築,有清水模獨有的雅致、簡潔、寧靜但並冰冷,他所追求的空間美學,不是形式,而是人與建築的美好互動。他說,50年後的建築,一定要比現在更漂亮,因為,它們有人生活過的痕跡。他是用建築書寫時間與記憶的人—毛森江,來自台南的人文建築

【專訪】建築師毛森江

1. 我們知道您最早從事服裝業,是什麼樣的轉折讓您決定投身建築?
建築的過程,服裝是我的本業,25年前大阪心齋橋安藤老師的OXY,讓我驚艷,原來房子是可以這樣蓋的,這是我的原點「夢」,開啟了我的建築人生。

2. 沒有建築相關背景,您最初是如何自學?是否曾想放棄,什麼樣的動力讓你堅持到今日?
有人說人因有夢想而偉大,而達成夢想最快的捷徑是「熱情」。
憑著熱情,摸索著怎樣蓋房子,思考古老的技術在有一個想法後,是如何完成的;還跟著工地的老師父學習,舉凡模板、水電、泥作、鋼筋、磁磚、石材……。

我學習建築的過程和常人不同,我先下工地學習營建、建築再到學院學習設計建築,如此一來,想的和做的也才能一致性的完整呈現,荷蘭建築師庫哈司說過:「建築是一件難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工作,而我做的建築每一次對我來講都難的不得了,常常山窮水盡,冥冥之中有人推一把又柳暗花明,我一直存著感恩和敬畏之心,感謝上天對我的寬厚。

3. 您為什麼選擇清水模作為建築中的主要元素?
人類之所以有歷史文化是因為人用建築將人的生活給記憶起來,經過時間會形成家族的文化,再經過時間會變成時代的歷史,我們看歐洲的萬神殿、鬥獸場,是透過建築去看1000年前的人生活的方式及宗教信仰,所以我一直在研究、創建記憶型的建築,一直要求自己及設計營建的建築,50年後一定要比現在更漂亮,更有人生活的記憶痕跡。

人生不就是在講故事嗎?建築也必需是在記述著故事的機能物。所以建築是必需將時間設計進去的。

因為要留存建築50年、100年、200年、300年,所以採用了清水混凝土、原木、玻璃等建築元素。

4. 我們知道您非常欣賞安藤忠雄,他對您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您可以說說您們作品之間的同與異嗎?
我最尊敬的老師安藤忠雄告誡著我,學習和模仿是同一動作,但一定要抱著學習的心,用在地的文化,創建出自己的建築文化和辨識性的建築風格。

5. 除了安藤忠雄外,您還有其他欣賞的建築家嗎?
瑞士籍的Peter Zumthor,也是我學習和欣賞的建築家,他也一直在創建著永恆型式的建築,夾帶著豐富的人文氣息,他也是2009年普立茲克建築的得獎人。


6. 在您的作品中,時常可感受到一份「人與空間自在共處的餘裕」,請問,在一個建案中,您通常如何思考和處理人與空間的關係 ?曾經遇過棘手的問題嗎?
建築是在裝置人的容器,相對論的基本理論受安藤老師影響至深,人是動的,則空間必需是靜的,如此建築才能平衡,我常設計建築想要完整設計到80%,後來再抽減20%,儘量使其純粹;建築使用的人是業主,不是設計人,很明確的,設計了60%,40%留給業主自行發揮,但設計者必需在無形中規範讓業主去拿捏平衡。如此才能有著人與空間完整的展演。

在設計的過程中,常會遇上與業主溝通的問題,設計者如對於設計上是對的(必須很嚴正的審視自己的堅持是對的),就必須很有耐心的舉例說明去說服業主作出對的決定。

 而業主作出了不對決定的堅持時,設計者一定不能附和,因如真的是不對的決定,到最後業主會怪罪於設計者既是專業,為何不堅持說服業主,而作出錯的決定。

建築最有趣的地方也就在這些故事和細節上,我都以享受這個過程的心境來面對建築。

7. 您覺得台灣的建築景觀如何?和日本或其他亞洲國家相較,最大的差異和特色是什麼?

台灣的建築,個人覺得多了太多東西,如何讓它變成單純、純粹,我對於建築的解釋將它切割成兩大部分,一是空間,一是物件。

空間的解釋,四道牆、圍塑、天、地,加入光影形塑成「空間」,顧名思義它必需是「空無」的;而物件,例如樓梯、家具,人將物件丟入空無的空間,讓它「存在」,平衡則能生成建築。

建築是在記憶人的生活,留存傳承文化的,我一直朝著如何創造出能讓人舒適、自由生活的建築,我自己認為這是我的責任,也是我的使命。

相關閱讀 >

.《清水模灰的極致: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自由建築師的26家人文個性空間》, 毛森江, 三采,
▲ Go Top
  精選摘文 》

當代藝術這麼說

【DISPOSITIFS方法】 Tout est dans la démarche ! 一切盡在步驟中 !

當藝術家運用一件真實的物品,並決定將它稱為「藝術品」時,我們一定會問:藝術品和日常物品的分別是什麼?到底什麼是作品?美國藝術家約瑟夫•柯瑟斯(Joseph Kosuth,1945-)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,並透過作品向我們提問。

1965年,他創作了《一張與三張椅子》(One and Three Chairs),作品是一張簡單的木椅,附加一段字典對「椅子」的定義,並附上這張椅子的照片:物件本身(一張真椅子)、物件概念(定義),和它的圖像(照片),集合成柯瑟斯一件所謂的「藝術作品」。接下來輪到觀眾自問,是什麼構成了藝術作品。每件作品都具備其中一個元素,同時又發出新的提問。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步驟,並轉化為作品(圖像、物品或物品的集合)。當代藝術不是某種藝術學科或潮流,而是這些獨特步驟的總和。

【MATÉRIAUX媒材】 LA MATIÈRE EN LIBERTÉ 自由的媒材

1967年,法國雕塑家凱薩(César,1921-1998)發現聚氨酯奇妙的「擴張」能力。聚氨酯是一種化學泡沫,可像牛奶一般膨脹、沸騰,時間久了會變硬。凱薩對聚氨酯非常著迷,於是使用這一材料創造一系列以《擴張》(Expansion)為名的作品。他在聚氨酯身上發現並展現它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質;有些作品直接面對觀眾製作。凱薩放任物質發展,並相信偶然。不過,以聚氨酯創作時,動作必須要快。他在一個大容器中放入幾十公升的稠狀聚氨酯,加入顏料混合,然後倒在地上,盡可能控制形狀。待聚氨酯硬化後,再加以磨砂、打光處理,覆上好幾層壓克力漆。這些聚氨酯泡沫擴張後表現出的透明感和皺摺,使得作品散發出一種動感,彷彿向我們湧來;它們巨大的體積則強化了這種既趣味又恐怖的感覺。

【SPECT-ACTEUR觀眾兼主角】 Le regardeur à l’oeuvre 觀看者的參與

藝術家創作時,並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會獲得青睞,還是完全被忽視。於是藝術家先提議,一旦作品展出後,便讓觀眾參與、反應。到頭來,觀眾才是讓作品延續生命的人。當代藝術家深知觀眾已經變成主角,並且邀請我們積極參與創作過程。觀眾即使單純的現身也可以賦予作品意義:1958年,伊夫•克萊因在一間空蕩蕩的藝廊裡舉辦了一場展覽 !然而,必須有人在場才能見證,若不是觀眾,又有誰能做到這一點?有時,作品必須要觀眾才能運作。1950年代末期,藝術家尚•丁格利(Jean Tinguely,1925-1991)製作了一些奇形怪狀的機器,它們會在觀眾啟動後開始運轉。1959年丁格利製作的《參與-主動機器》(Méta-matic)是一台創作用的機器。觀眾啟動後,它以機器人的方式隨意在紙上作畫。但是,哪一樣才是作品?是《參與-主動機器》,還是它的隨手亂畫?作者又是誰?是作畫機器,還是啟動機器的觀眾?答案是,都有那麼一點。藝術家憑想像創造出作品,觀眾也是其中一部分,並創造出其他「作品」。沒有藝術家,就沒有作品:沒有作品,就沒有觀眾;沒有觀眾,什麼都沒有:只有一台無用的機器。

【JEUDUJE「我」的遊戲】 Nouvelles manières d’autoportrait 自畫像新法

簽名是藝術家在作品中註記的第一個方法。有時藝術家藉由製作肖像,更進一步成為作品的主題。除了單純的呈現自身影像,當代藝術家發明了在作品中留下個人足跡的新方法。對藝術家而言,作品一直都是一種自我創造的方式。當代藝術家不吝於展現自我,拿自己的身體做冒險,直到自己也成為藝術品。藝術家的生活變成創作媒材:大小事件、回憶、夢境和惡夢餵養了藝術家自述的作品。

1958年,班傑明•沃帖(Benjamin Vautier,1935-)在法國尼斯開了一家店,他將這家店變成一個不可思議的、堆滿斑駁什物的地方。上面點綴著學生用的黑板,黑板上寫著署名「班」(Ben)的標語。沃帖就在這裡舉行首次展覽。1972年,他把店拆掉,將拆掉的店面當做藝術作品呈現。二年後,國立當代藝術館(musée national d’art moderne)取得這件作品。在班的作品中,文字占有重要地位,其童趣字體變成他的招牌。他主題不拘,寫在各式介面上的短句,讓這些物品全部成為「班的作品」。...more >>

▲ Go Top
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/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
Tel:(02)27821100•Fax:(02)27856789
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「博客來網路書店」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,
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粉絲 的頭像
    粉絲

    粉絲團

    粉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